“一区二区”乱象究竟是怎么回事?

最近几年,"某地农村人在规划区一通乱建"的消息总是隔三岔五就被顶上热搜。具体来说,这种被老百姓戏称为"农村人乱弄一区二区"的问题,主要是指部分村民在政府划定的宜居建设区(一区)生态保护区(二区)内随意修建养殖场、钢棚房甚至违规工业点。比如临海某村的养殖场臭味污染防护林,还有赣北农户在山腰盖的钢筋水泥房直接把百年古树的根系埋在了地基里。

乱象猛如虎的三大危害

通过比对各地通报的真实案例,我们发现这些违规行为主要带来三重后果:

  • 生态退化加速:龙江上游某县2000-2023年林地流失统计显示,83%被侵占林地都与私搭乱建有关
  • 基建落地困难:江西某镇因为私垦乱占导致两个村的污水管网改造延迟了整整三年
  • 制度信用受损:当"一户多宅""毁林建房"成为常态,中央统筹规划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违规行为类型 典型地区发生率 处置平均用时
超面积建房 72.6%(川渝地区) 127天
擅自改建用途 68.3%(江浙地区) 214天
侵占防护林 29.8%(华南地区) 385天

深挖病灶不止是素质问题

有个镇干部跟我说过掏心窝子的话:"其实大家都知道永远不可能靠巡查、罚款就解决所有问题"。现在最该反思的是三方面结构性问题

为什么说解决“一区二区农村人乱弄”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第1张

  • 留守村民想就近搞家庭养殖,却在用地审批时直接被"生态红线"一刀切拦死
  • 3年疫情期间返乡人员剧增,42%的违规增量都来自临时居住需求
  • 最新农村宅改政策到了基层实操就水土不服,部分地区存在审批空白

破题需要三把新钥匙

去年湖北鹤峰县试点了一个生态开发积分制,成功让51宗历史违建实现功能转换效果显著:

  • 在山体周边干活的村民现在能累计"绿色积分",解冻被冻结的贷款资格
  • 村民全程参与釐定补偿方案,承包费直接抵扣庭院经济启动资金
  • 无人机公共监控网由乡镇统一部署,违章发现效率提升了7倍

从质问到合作的转折点

说到底,把农村人作为建设主体而不是看管对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福建宁德的新村规就走出条好路子:利用宅基地换股权的办法,引导692户村民代表与企业同股同权经营茶园民宿。不但没了抢地的冲突,早年那种加盖来讹政府拆迁的现象也销声匿迹。

乡村振兴要快更要稳。化解"乱弄一区二区"的顽疾需要更多双赢机制上的创新。毕竟治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大家主动从生态环境中长长久久地获益,而不是没日没夜守着各自挖的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