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到底有啥不一样

说起麻豆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区,很多老饕都会眼睛发亮。这个把豆制品做到极致的品牌,硬是在浙江、云南、黑龙江三地搞出了名堂。浙东一区用当地弱碱性水源泡豆子,做出来的千张能透光;云南二区专攻海拔1800米的高原黄豆,发酵出的腐乳自带花果香;最绝的是黑龙江三区,零下30度冻干的冻豆腐,蜂窝结构比瑞士奶酪还漂亮。

你可能想问:不就是做豆腐吗?至于分三个产区折腾?他们研发总监去年在直播里说过大实话:“不同水质做豆花,嫩度能差出三个等级。咱们三个产区光水质报告就有278页,你说该不该分开搞?”

从豆浆到腐乳的全产业链打法

现在超市里打着“手工制作”的豆制品,十个有八个是中央工厂出来的。但麻豆精产国品偏要反着来——每个产区都建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链条。在黑龙江逊克县,他们包下整片黑土地轮作黄豆,收割时还能看见野鸡在地里扑腾。云南石屏的百年井水做豆腐,老乡们至今保持着凌晨3点磨豆子的老规矩。

这么干成本当然高,但去年双十一的数据很有意思:他们定价比竞品贵40%,复购率反而高出23%。有个北京宝妈在评论区写:“给孩子买豆干,配料表超过5行字我就不敢买。这家的产品敢把每个产区用的黄豆品种都印在包装上,吃着确实不一样。”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产区故事”买单

现在95后买东西,既要品质又要“有梗”。麻豆精产国品算是摸透了这点,把三个产区玩成了三种人设。浙江一区主打“江南水乡の精致”,豆腐礼盒能当下午茶点心;云南二区走“深山秘境”路线,腐乳罐子上印着彝族采豆姑娘;黑龙江三区则是“硬核科技范”,冻干技术专利证书直接印在包装背面。

更绝的是他们的体验营销。上个月在杭州搞的“豆子盲品会”,让食客蒙眼尝三个产区的豆浆。结果超过六成参与者真能喝出差别,这事在小红书被刷了2万多次。有参与者留言:“以前觉得买豆腐就是凑合,现在居然开始挑产区了,这品牌真把豆制品做出红酒的感觉了。”

菜场大妈都看不懂的新玩法

传统豆制品行业还在拼价格战,麻豆精产国品已经玩起“产区定制”。去年和米其林餐厅合作的三区拼配礼盒,把黑龙江冻豆腐、云南菌香腐乳、浙江薄千张打包卖,198元/盒照样卖断货。最近更推出“我的混搭豆箱”,让消费者自选三个产区的8种产品,抖音直播开箱测评直接带火#豆腐盲盒#话题。

这种打法看着新鲜,背后是实打实的供应链底气。三个产区既能独立运转,又能随时组合出新花样。就像他们市场部负责人说的:“别人家推新品要三个月,我们三个产区组个‘突击队’,两周就能出限定款。去年用二区菌菇+三区冻干技术做的即食豆腐脆,现在成了便利店网红。”

“麻豆精产国品”如何靠三个产区,把一颗豆子玩出圈?  第1张

下一个十年该怎么玩

站在行业角度看,麻豆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区的模式确实给传统农产品打了样。用做精酿啤酒的思路做豆腐,用产区概念打破“农产品=土特产”的刻板印象。听说他们正在筹备第四个产区,选址可能在黄土高原,专门做适合煎炸的高蛋白豆品。

不过挑战也不小,毕竟三个产区的管理成本摆在那儿。有业内人士算过账:他们每块豆腐的物流成本是竞品的2.3倍。但消费者似乎愿意为这份“讲究”买单——最新财报显示,其高端线产品年增速达到67%,这大概就是“产区经济”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