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A标准」遇上大银幕
说起「5A满天星」这个标签,很多人会想到酒店评级。但把这个标准套用在电影上,你会发现特别有意思——那些能在故事张力、视觉呈现、演员表现、情感共鸣、文化价值五个维度都拿到满分的作品,简直比找到会自己打扫房间的猫还难。
最近重看《布达佩斯大饭店》,突然明白什么叫「五边形战士」。韦斯·安德森用强迫症级别的对称构图,包裹着二战阴影下的黑色幽默。每个画面截出来都能当壁纸,拉尔夫·费因斯演活了一个旧时代贵族的优雅与脆弱,更别说故事里藏着的人性寓言。这种级别的作品,配得上5A满天星的称号。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隐藏款」
有些电影就像藏在便利店冰柜最底层的限量款汽水。2016年的《赴汤蹈火》就是个典型,这部西部犯罪片没有大牌导演加持,却用三个男人的银行劫案,刺破了美国梦的泡沫。克里斯·派恩和本·福斯特的兄弟化学反应,比德州正午的太阳还灼人。
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燃烧》更绝。它把村上春树短篇小说抻成148分钟,愣是用烧仓房的隐喻,把阶级焦虑变成令人窒息的慢火。史蒂文·元吃橘子那段独角戏,能让你在电影院座椅上如坐针毡。这种级别的表演,现在的好莱坞爆米花片里根本找不到。
特效堆不出满天星
漫威用20亿美金砸出的《复联4》确实过瘾,但要论5A标准,可能还差点意思。反倒是《疯狂的麦克斯4》这种实拍狂魔,让汤姆·哈迪顶着50度高温在沙漠里玩命,拍出来的追车戏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汽油味。当查理兹·塞隆甩着机械臂点燃汽油罐,你会突然理解什么叫「电影魔法」。
说到这儿必须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硬是用3D技术讲了个哲学寓言,那些发光的海面下,藏着连原著作者都没说透的人性真相。最后五分钟的剧情反转,能让所有观众集体倒抽冷气——这才是技术为故事服务的典范。
被低估的「扫地僧」作品
有些电影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表面平平无奇,内功深不可测。《三块广告牌》刚开始看以为是母亲追凶的套路,结果马丁·麦克唐纳笔锋一转,把愤怒、悔恨、救赎熬成一锅黑色幽默的毒鸡汤。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那个带着焊工面具烧警局的镜头,绝对能在影史留名。
更绝的是2014年的《鸟人》,长镜头玩到飞起却不显卖弄。迈克尔·基顿演过气超英演员,根本就是本色出演。当他在时代广场穿着内裤狂奔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超级英雄题材还能这么拍!
观众才是最终裁判
说到底,5A满天星级别的电影有个共同点——它们能在IMDb和豆瓣同时拿高分。《肖申克的救赎》称霸榜单二十多年不是没道理的,每个在生活里碰过壁的人,看到安迪爬出下水道那刻都会热泪盈眶。这种跨越文化背景的共鸣,比任何奖项都有说服力。
最近重映的《泰坦尼克号》又给我们上了一课。当00后观众为Rose的裸体素描尖叫,为沉船时的乐队落泪,你就知道卡梅隆不只是拍了部灾难片。那些藏在爱情故事里的阶级批判和女性觉醒,经过25年反而愈发犀利。
下一部「5A神作」在哪
看着现在满屏的超级英雄和IP续集,难免会担心电影的未来。但别忘了,诺兰的《奥本海默》用黑白画面拍出了原子弹的道德困境,越南导演陈英雄用《法式火锅》把美食拍成情欲教科书。只要还有人在认真讲故事,5A满天星级别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消失。
下次走进电影院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是想看两个小时的特效烟花,还是愿意体验一次全方位的灵魂震颤?答案或许就在那些闪着星光的银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