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不再只是一个字

最近和朋友聊天时,发现大家多少都接触过韩流文化。我表妹追着BTS的演唱会行程,同事午餐必点韩式拌饭,邻居阿姨连手机壁纸都是《请回答1988》剧照。这个看似简单的“韩”字背后,早就不再是地理课本上的某个国家名称,更像是个文化万花筒。

藏在烤肉声里的烟火气

上周末在望京吃韩餐时发现件趣事:烤肉店老板娘教我们用紫苏叶包肉时,提到二十年前大家只认生菜。现在光是蘸料就有六种可选,还能看到东北大哥和韩国大叔在隔壁桌拼烧酒。最受欢迎的反倒是改良后的芝士辣炒鸡,这像极了“韩食”在中国的进化史——既保持灵魂又懂得入乡随俗。

特别要提现在满大街的韩式小酒馆,菜单上写着中文的“막걸리(马格利酒)”三个字,配上部队锅的咕嘟声,总让人想起《来自星星的你》里千颂伊说“初雪该吃炸鸡”的经典场面。美食博主@韩食侦探王大明 说,他拍过的韩式料理店后厨,七成厨师是中国人,但用的韩式辣椒酱绝对原装进口。

美妆蛋里的文化输出

记得前阵子去首尔出差,在明洞看到中国游客举着手机对照笔记扫货。有个女孩拿着3CE眼影盘问柜姐:“这个色号是Jennie同款吗?”这种场景让人突然意识到,从水光肌到咬唇妆,韩国美妆早就在我们梳妆台上安营扎寨。

但有意思的是,最近小红书上流行的“中国妆教程”风靡韩国。本土美妆品牌开始推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比如哑光质地的气垫粉底。这种双向奔赴的文化对话,就像电视剧里常见的韩剧跑——双向奔赴才有故事。

韩流、韩食、韩式生活:你所不知道的“韩”字魅力  第1张

追剧党的生物钟秘密

爱奇艺的朋友告诉我,《黑暗荣耀》上线那周,服务器凌晨两点要加带宽。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明明发誓“看完这集就睡”,结果天亮了才惊觉追完八集。韩剧编剧像是会读心术,总能在你弃剧边缘突然来个神转折。

最近观察到的新趋势是:观众不再满足单纯嗑糖。像《鱿鱼游戏》这样的暗黑题材,《我的解放日志》这类的治愈系作品,点击量都创下新高。某次在地铁看到穿校服的女生用手机追《二十五,二十一》,眼泪啪嗒掉在屏幕上,倒映着车窗外的广告牌上韩孝周代言的护肤品广告。

文化混血儿的诞生记

在798遇见过一个很妙的展览,中国画家用传统水墨呈现韩屋村的屋檐线条。策展人说这叫“东东方美学”。这种融合在短视频平台更明显——东北老铁用韩剧ost当背景音乐跳社会摇,江南style里开始夹杂长沙塑普版的改编歌词。

前些天在成都遇到家咖啡厅,主推济州岛橘子拿铁和成都麻辣司康。老板是韩国华侨,她说开店灵感来自《咖啡王子一号店》,但装修特意用了熊猫元素。这种混搭让我想起家里的泡菜坛子旁边永远放着老干妈。

“韩”不是单选题

和做文化研究的朋友聊起这些现象,他说了个有意思的观点:现在大家说的“韩流”,其实是经过多国滤镜的文化折射。就像你在巴黎看到的韩式裱花课,在东京流行的韩系街头穿搭,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

最后说个小发现:某天点外卖时看到炸酱面分类下同时存在老北京炸酱面和韩式炸酱面,月销量居然不相上下。或许这才是“韩”字真正的魅力所在——它既保持着独特风味,又坦然接受着各种可能性,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选择,永远可以多选不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