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肉饼,四兄弟,三十年
在成都青羊区的一条老巷子里,萧氏四兄弟的美酥肉饼96每天清晨五点准时飘香。四个亲兄弟,三个烤炉,三十年手艺——这个用家族姓氏和门牌号命名的肉饼铺子,早已成为街坊们默认的“早餐打卡地”。
“当年爸妈下岗,全家就指着这个炉子吃饭。”老二萧建军一边揉面一边回忆。1996年,四兄弟凑钱买下巷口的小铺面,从每天卖20个饼起步,硬是靠着一手酥脆多汁的肉饼,养大了六个孩子。
咬开酥皮就能看见的诚意
街坊们最爱念叨的,是肉饼里藏不住的实在:
- 现擀现烙:面团每半小时重揉,保证筋道不粘牙
- 三肥七瘦:每天现宰猪肉,刀剁颗粒保留肉汁
- 双层酥皮:特制油酥反复折叠,咬下去簌簌掉渣
“别家饼凉了发硬,他家的放半天还是酥的。”住在隔壁小区的张阿姨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存货照片。这种用猪油代替植物油的古法工艺,让肉饼保持着上世纪90年代的老味道。
四个男人的“强迫症厨房”
走进不到十平米的厨房,四兄弟像精密仪器般分工协作:
岗位 | 职责 | 工具 |
---|---|---|
老大 | 调馅料 | 祖传铜秤 |
老二 | 揉面胚 | 枣木擀面杖 |
老三 | 控火候 | 铸铁鏊子 |
老四 | 管包装 | 定制油纸 |
“肉馅误差不超过5克,炉温必须稳定在220℃。”老三指着墙上泛黄的工序表说。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让他们的肉饼保持着三十年如一日的出品水准。
从早餐摊到网红店的反转剧情
2018年某个美食博主的探店视频,让这个传统铺子突然成了打卡热点。面对每天排到巷尾的长队,四兄弟却做出了让人意外的决定:
- 拒绝连锁加盟邀请
- 不设外卖服务
- 每日限量500个
“多卖100个,质量就保不住。”老大萧建国解释时,手里还在给肉饼捏着十八道褶。如今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他们手写的承诺书:“宁可不赚,不能变味。”
藏在肉饼里的人生哲学
常有人问他们成功的秘诀,四兄弟总是指着烤炉说:“你看这鏊子要受得住240℃高温,面皮要经得起九次折叠,好味道哪有什么捷径?”
下午三点收摊后,四兄弟会坐在店门口喝茶。背后的玻璃橱窗上,“萧氏四兄弟的美酥肉饼96”的金字招牌微微反光,映着巷子里飘落的梧桐叶,仿佛在说:有些老味道,注定要慢慢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