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校官网成为泄密重灾区

最近有个国产学生处被破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据说某高校学生处后台管理系统因弱密码被攻破,大量学生的家庭地址、身份证号甚至体检报告全被扒了出来。这事儿可比明星八卦劲爆多了——毕竟谁没填过学生信息表?大家的恐慌指数瞬间飙升。

国产学生处被破的视频:一场安全漏洞引发的全民焦虑  第1张

更让人后怕的是,这个漏洞的暴露纯属偶然。某论坛里自称"技术爱好者"的用户,为了炫耀技术实力上传了后台截图。但当他发现能直接翻到同城女生详细资料时,事态就开始失控了。不到24小时,这些截图经过PS处理,硬是拼接成所谓的国产学生处被破的视频,在各个微信群疯狂转发。

从吃瓜到恐惧只要三分钟

最开始围观群众还当普通八卦看,直到有人在视频里认出了自己。小王就是受害者之一:"看到自己高考准考证扫描件时冷汗都下来了,这玩意要落到骗子手里..."更夸张的是,有些黑客直接给学生发敲诈邮件:"你2018年的请假记录在我手上"。

这次事件直接把学校信息系统扒了个底朝天:超过60%的院校还在用出生年月当默认密码;87%的电子表格没加密;更离谱的是,个别系统连20年前的毕业生资料都还挂着。有网友戏称:"想查初恋黑历史?不如去黑学生处系统更快"。

安全防护比纸糊的还薄

技术博主@代码老张做了个测试:用某高校公布的校长邮箱当账号,试了三次就破解了"12345678"的密码。登录后台一看,从奖学金名单到贫困生补助申请全在裸奔。"都不用专业黑客,刚学三天Python的小白都能搞定"他在直播里直摇头。

更细思极恐的是产业链早就形成。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卖家明码标价:"代查课表50,查宿舍号80,查全部档案200"。某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坦言:"每年开学都有家长收到诈骗电话,对方连孩子屁股上有胎记都知道"。

你以为删完就没事了?

事情曝光后各校疯狂删库,但这更像是给骆驼盖被子——有技术人员发现,早在半年前就有相关数据在暗网流通。更棘手的是爬虫程序自动备份机制:某个县中的学生数据被删了17次,结果每次都能从不同云盘自动恢复。

法律专家指出尴尬现状:学校不是商业机构,信息泄露很难适用《网络安全法》;而学生起诉学校取证困难,最后往往不了了之。去年南京某大学的类似案件,学生方律师收集了三个月证据,结果发现服务器日志早被覆盖了。

个人防护能做的其实很多

虽然系统漏洞防不胜防,但普通人也不是待宰羔羊。建议每次填报信息时多问两句:非要填身份证号?手机号能不能用家长的?遇到要求上传手持身份证的,不妨在照片上打水印注明用途。已经中招的同学,记得马上去运营商那儿关掉SIM卡补办功能。

技术宅们给出了硬核解决方案:注册专用邮箱接收学校通知;网购虚拟手机号用于填报信息;甚至有人专门买二手手机配校园卡。有位大四学生说得好:"现在骗子都开始走定制化路线了,上周收到冒充辅导员的短信,居然能准确说出我重修的两门课"。

该不该彻底推倒重建?

这场国产学生处被破的视频风波,彻底揭开了教育信息化的遮羞布。有校长私下吐槽:"当年信息化建设就是为评职称凑指标,谁会真在乎安全?"现在要升级系统,保守估计得掏七位数,这对地方院校简直是天文数字。

但转机可能就在危机中。广东某职院最近搞了个"白帽黑客奖学金",鼓励学生自己找系统漏洞;浙江部分中学开始采用区块链技术加密学籍档案。正如某网络安全公司CEO说的:"现在黑产报价单上,学生数据比银行卡信息还贵三倍,是时候动真格了"。

说到底,这场闹剧给所有人敲了警钟:在这个数据即黄金的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正以五毛钱一条的价格在暗网流通。下次填表时可长点心吧——谁知道你认真写下的那些数字字母,会不会成为下次热搜的主角呢?